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為應納稅額,應納企業所得稅是應納稅額和企業所得稅稅率的乘積。由于稅收差異,應納稅額不完全相當于總利潤,應納稅額等于總會計利潤加稅收調整增加,減少稅收調整減少。企業所得稅雖然不是通過利潤總額直接計算的,但可以看作是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調整。
利潤總額是會計的概念,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計算利潤總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包括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收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信用減值損失資產處置收益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其他收益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額,應納稅額的計算可以分為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直接的,另一種是間接的。
直接法是根據企業所得稅規定的收入扣除各種扣除后的余額計算應納稅額,應納稅額=總收入-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種扣除-填補前一年的損失。根據所得稅法的規定,直接算法下的收入與會計準則規定的收入存在一定差異。這里的收入包括股權投資收入,如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轉讓財產收入、股息和股息、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接受捐贈收入和其他收入。股息、股息等股權投資收入和利息收入的會計準則計入“投資收益”,接受捐贈的收入一般計入會計準則“營業外收入”,處理凈額計入轉讓資產收入會計“資產處置損益”(報告項目為“資產處置收益”)。
同時,根據會計準則計算的各種扣減和成本損失也存在差異。例如,在計算會計利潤總額時,銷售費用中的招待費用將全額扣除。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項目中的招待費用有扣除限額的規定,按實際金額的60%扣除,不得超過原銷售營業收入的千分之五,超出部分不得扣除。在計算應納稅額的各種扣除項目中,有扣除限額、員工福利費用、員工教育費用、工會費用、娛樂費用、廣告費用和商業宣傳費用、利息費用、捐贈費用等。
填補以前的年度損失是企業所得稅的概念。一般來說,5年內的損失可以在稅前填補,即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而會計利潤總額的計算不會彌補損失。自身利潤表是反映公司在一定會計年度經營成果的報表,利潤總額是指公司在一定會計年度的經營利潤總額,不考慮上一期間的經營問題。
在間接方法下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額,實際上是在企業總會計利潤的前提下進行調整,應納稅額=會計利潤總額增加稅收調整-減少稅收調整。也就是說,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調整稅收差異。由于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也是一個利潤的概念,但該利潤是根據稅法的規定獲得的利潤,而不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獲得的利潤。然而,所有的利潤都有一個共同點。利潤是收入扣除成本后的金額。對于收入,成本稅法和會計準則規定的不一致點,可以通過調整獲得稅法要求的應納稅額。企業所得稅申報表的設計采用間接算法計算。
因此,雖然企業所得稅不是直接按照會計利潤總額乘以稅率計算的,但可以間接調整會計利潤總額,獲得應納稅額,然后利用應納稅額和稅率的乘積計算企業所得稅。